圣经人物传之八(原创)
圣经人物传之八
寻求重生的拉比:尼哥底母
重生,简言之,即重新获得生命。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违背神所立的行为之约,因堕落犯罪招致死亡。此处的“死亡”并非指肉体与灵魂的永恒消逝,而是指生命与永恒源头的隔绝——失去与神的生命联结,无法获得神的生命供给,最终陷入永恒的刑罚之中。
基督徒得以拥有这一生命,绝非因自身有何被神看重的特质或功绩。重生是神凭其主权将永恒生命再次赐下的恩典,其根基在于基督在十字架上舍命流血,背负世人的罪孽,成就救赎之功。
正如保罗所言:“你们死在罪孽过犯中,祂叫你们活过来。”唯有经历重生的基督徒,才能真正认识神,才能因信称义,才能得着儿子的名分,才能追求成圣之道,才能行走天路。未得重生的人,仍会深陷罪中,放纵情欲、为所欲为,直至在罪中灭亡,接受永恒的审判。
尼哥底母是谁
尼哥底母是一位兼具身份与地位的人物,在世俗层面堪称“大人物”,但在主面前,他与众人一样,仅是需悔改的罪人,若不悔改,终将面临灭亡。
他并非无知无识的小民,而是精通律法的教法师——不仅熟稔旧约圣经,更以教导他人研读圣经为职,是受人尊敬的拉比。作为公会议员,他在七十人公会中与迦玛列(保罗的老师)并列,当时的权势仅次于大祭司,甚至有权签发文书逮捕任何人。同时,他亦属富足之人:耶稣受难后,他能以一百斤香膏膏抹主的身体,且拥有属于自己的豪华坟墓,正如圣经中所提“财主的坟墓”( 赛53:9 )。综合其身份、地位、学识与财富,尼哥底母在当时无疑是世人眼中“人生成功”的典范。
然而,即便拥有这一切世俗成就,尼哥底母的内心却始终缺乏平安。他虽终日教导圣经、谈论神,内心却充斥着空虚与绝望,且越是宣讲圣经与神,这种感受便愈发强烈。他曾试图回避这些思绪,或寄望于现世的物质享受寻求慰藉,或与人探讨重生的议题,但所有解释皆无法令他满意。这些努力终归徒劳,因没有任何事物或人能解开他心中的困惑,带给其真正的平安。彼时的他尚未重生,生命与神毫无联结——一个终日教导圣经、谈论神的人,竟不认识神的本质,这无疑是一种讽刺。
这与未悔改前的保罗如出一辙:保罗曾自认“为神大发热心”,四处捉拿、迫害基督徒,直到主向他显现时,他仍呼喊“主啊!你是谁?”——一边称主,一边却问主是谁,显露出生命的割裂。正如如今教会中,不乏终日呼喊主名、看似为主热心之人,其生命却未曾经历重生,许多教会亦充斥着这样的假信徒。尼哥底母曾是其中一员,但他蒙特别的恩典,得以遇见耶稣,并从主那里得着重生的生命。
尼哥底母寻找耶稣
尼哥底母心中的困惑,或许已萦绕多年。他曾长久求索,却始终未能得解,直到耶稣的出现。在前往拜见耶稣之前,他必然私下考察过耶稣的讲论与事工:他发现耶稣的话语带着前所未有的权柄,对旧约圣经的阐释更是他从未想过的维度——即便他自己讲解圣经已不计其数;而耶稣的工作,多是接纳罪人、怜悯穷人,并屡屡提及神的国……
这一切在尼哥底母心中激起重重疑问:祂究竟是谁?重生意味着什么?为何祂对圣经的解释与众人不同?神的国又究竟是怎样的存在?种种困惑汇聚成一股冲动,驱使他迫切想面见耶稣,一一问个明白。然而,碍于自身的身份地位与颜面,更因犹太人对耶稣的敌视——公开拜见耶稣无异于宣告与犹太教决裂——在生命尚未得着恩典加持之时,他断不敢采取如此冒险的行动,只得选择在夜间前往。
夜间的选择,既显明他对人的虚荣与面子的看重,也流露他内心的胆怯,表明他仍活在黑暗之中,未曾得见光明,却又极度渴慕光明。他一见耶稣,便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对耶稣的认知:称耶稣为“拉比”。这份谦卑实属难得——他自身已是拉比,却仍愿称他人为拉比。他是真心寻求耶稣,而非如那些法利赛人般,怀着恶意前来诘问。
由此可见,最难悔改的往往是教会的牧者。他们或许已能讲道、已在侍奉,便觉得“足够了”,反问自己是否还有必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尼哥底母承认耶稣的身份——从神而来,带着神的权柄与能力教导神的话语。反观当下,多少基督徒宁愿坚信人的话、甚至是鬼的话,却对神的话缺乏足够的信心,以致领受了主的话,却得不到话语所带来的祝福与能力,活得何其可怜!尼哥底母知道耶稣有神的同在,因耶稣的所做所行是他从未见过的,那份权柄与能力,连灵界的恶魔也必顺从——这正是他们传讲神之道一辈子渴望却未曾得着的。
耶稣开门见山地告诉尼哥底母:唯有从神而来的生命,才能看见神的国;未曾重生的人,断不能看见神的国。尼哥底母仍以属世的次序理解“重生”,以为是从母亲腹中再出生一次,意即人生从头再来。未曾重生的人,总是困于被造的有限世界,以自己有限的理性去揣度神,结果必然落入属世的标准与属肉体的想法。
这正如我们向人传福音时,那些反对者往往先入为主地宣称“自己知道”,再将基督教纳入自己的理性与世界观中任意评判,最终得出“基督教不可信”的结论。耶稣向尼哥底母详述了重生的各个方面:
- 重生的开端:水与圣灵
这指向救恩的施行与圣灵的大能。一个人得以重生,必定有悔改与圣灵的工作,这完全出于神的主权,人毫无可夸的条件。重生绝非心灵的改良或自我的顿悟——世间其他宗教多是如此。若将基督教的重生曲解为人的幡然醒悟,便永远无法理解神的生命与堕落生命之间的绝对区别。
- 重生的本质:可见与不可见
重生是圣灵隐秘的工作。我们或许能在肉身中看见诸多事物,包括人的出生,却无法目睹重生的过程,只能看见重生的结果。换言之,重生是属灵的,发生在神完全掌管的领域,我们没有任何词汇能形容或见证这一过程,只能从结果中辨认:重生之人从此与神的生命紧紧相连,爱神所爱、恨神所恨,必定活出彰显神性情、荣耀神的生活,对神的话语与应许笃信不疑,满怀信心与盼望等候进入天堂。而未曾重生的人,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对关于神的一切漠不关心,唯一在意的是自己在这世界中的利益得失。若你遇事总先考虑自身利益,将其置于首位,便尚未重生,仍活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唯有悔改才能得生命。
- 重生的重要性:必须
重生对基督徒而言是绝对必要的。死了的人必须活过来,才能看见神、认识神;唯有重生,才能与神的生命和神的国有份。未曾重生的人,心灵处于黑暗,整个人被奴役与捆绑,其观点与看法必然受限。因为天国绝非人的心思所能构想、眼目所能看见、耳朵所能听见的,唯有属灵的人才能明白属灵的事——而这灵便是圣灵,唯有祂能向我们启示天国的一切奥秘。若无祂的同在,所有生命都只是属血气,即便穷尽一生之力,也与天国毫无关联。因此,必须重生是进入天国的门槛,无人能例外。
- 重生的主权:在于圣灵的旨意
重生并非人能决定,并非想重生就能重生——不像人想生育便能生育。重生完全出于圣灵,祂随己意运行,赐人生命,非人力所能强求。因此,重生不是人的努力所得,也不是因行善或行恶而得的赏赐。在未重生之前,所有人在神面前都是一样的,都要因自己的罪下地狱——这是人应得的结局,无可推诿,无论总统或乞丐、穷人或富人,都要因自己的罪接受神公义的审判。重生是神按着自己恩典的主权拣选人归向自己,这是永恒的预定,而后在历史中的某一时刻,差遣圣灵使某人重生。因此,我们的重生毫无可夸耀之处,唯有感恩领受。
- 重生的时间:非人力所能掌控
人无法限定圣灵做工的时间,事实上,许多人根本无法确定自己重生的具体时刻,只能通过重生带来的结果来判断是否重生。有些人感受强烈,有些人则毫无察觉,但无人能确定确切时间,只能大致描述。因为神做工从不与人商量,祂是独行奇事的神,我们只能凭信心相信与接受,绝无可能掌控或指导神。因此,我们不应纠结“神何时重生我才最合适”,反而应明白:无论何时重生,对神、对我们而言,都是最好的时刻。年轻人当感恩:神在自己生命力最旺盛时拣选了我,使我有更多时间为主而活;老年人也当感恩:神在自己即将沉沦时拣选了我,使人生重新有了天国的盼望。
- 重生的能力:不可抗拒
圣灵若要使人重生,无人能抵挡。没有人会说“我情愿死,不愿活”,当圣灵使我们重生,我们必定得活,必定得着生命——这在神学上称为“不可抗拒的恩典”。因亚当的堕落,全人类都在他里面死了;而因基督的死而复活,所有相信耶稣基督的人都在祂里面活了过来。死人无法自行复活,但神的能力能使死人复活。旧约《以西结书》中描述的枯骨复生的大能景象,既显明神的能力完全胜过死亡,没有任何权势能与神抗衡,也预示所有在基督里的生命必将复活,归入神的国度。那些未曾重生的人,并非神没有能力拯救他们,而是他们甘愿活在罪中不肯悔改,必将因自己的罪承受灭亡的代价——即永恒的地狱刑罚。
一个信徒若未经历重生,必然无法明白神的话语,也不能顺服神的命令,正如“神的羊听神的声音”。因此,对神话语的态度,决定了一个基督徒是否真属神。重生的真信徒提及神的话,即便有肉体与罪的拖累,仍会凭着信心努力遵行;即便行了主所吩咐的一切,仍觉亏欠主,深知这一切本是自己当尽的责任与本分,毫无可夸的功劳。而未曾重生的假信徒,总觉得神话语的标准太高,对自己过于严苛,甚至视之为“严刑峻法”,动辄为自己不遵行神的话、为自己的罪找借口;即便有时表现出宗教行为,也是为了自身利益或夸耀自己的功劳。因此,我们当仔细省察内心的真实想法与状态,免得活在自欺之中。
尼哥底母是否重生?
当尼哥底母听闻耶稣论及重生之道时,仍未能领会,遂进一步追问:“这事怎能发生呢?”这一问,足见其渴望明白真理的心意。耶稣见状,说道:“你身为教导众人的人,本应比他人更容易理解才是。”随后,耶稣不仅向尼哥底母详尽阐释了关于重生的一切真理,还论及了信与不信的区别、真实的悔改之道以及将来的审判。
圣经并未记载尼哥底母何时离去,或许他在听完耶稣的教诲后便离开了,亦或许他与耶稣彻夜交谈。当尼哥底母再次出现在圣经记载中时,已是三年之后。彼时,耶稣被钉于十字架上,有一位尊贵的议士,即亚利马太的约瑟,前去求见彼拉多,请求领取耶稣的遗体。而尼哥底母则带着一百斤香膏,来膏抹耶稣。他们二人先前都是暗中跟随耶稣的门徒,或许亚利马太的约瑟成为门徒,正是因尼哥底母见过耶稣后传扬福音的缘故;也可能是亚利马太的约瑟鼓励尼哥底母要为主作见证。
无论如何,尼哥底母确已真正重生。从前,他因顾及自身的身份地位与脸面,选择在夜间去见耶稣;而当主耶稣被钉十字架,众人都在抵挡、仇恨耶稣,众门徒也纷纷逃离的危急时刻,他却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站出来为耶稣作见证,公开表明自己门徒的身份,甚至甘愿为耶稣付出代价。这般前后的巨大反差,足以证明尼哥底母已然真正重生。因为他向耶稣所表达的,并非简单的善举,而是一个基督徒真正得救后所展现出的信心行为——放下一切自我,不顾环境何等恶劣,情愿舍己付出代价,将耶稣高举,以此作为生命中最大的满足。
重生决定了基督徒是否拥有真正的生命,因此耶稣用“你们必须重生”这一表述,意在说明重生对于基督徒而言,并非可有可无,而是绝对必要的。它与成圣、行善不同,不存在程度上的差异;重生关乎生命的本质,要么拥有,要么没有,绝无中间状态。
若未经历重生,基督徒的天路历程便从未真正开始。即便有再多的宗教行为与义务,也与耶稣毫无关联,更谈不上获得永生。因为未曾重生之人,其一切所言所行仍处于罪中,在吃喝劳碌间活在神的震怒之下。所以,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我们都应当问一句:“你重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