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传之九 (原创)
圣经人物传之九
蒙神眷顾的愁苦者:哈拿
在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认知根深蒂固,对女性而言,不能生育往往被视为极大的耻辱。即便拥有姣好容颜、嫁得如意郎君,若无法生育,仍可能遭受轻慢、藐视与讥讽,甚至被冠以“占着鸡窝不下蛋”“绝户头”等刻薄称谓。在罪人的世界里,似乎总奉行着“打人打脸、骂人揭短”的恶意准则。
然而,《圣经》中记载了一位虔诚敬畏神的女子——哈拿。她多年深陷不能生育的痛苦境遇,饱受各种冷嘲热讽,却始终对神矢志不渝,从未灰心绝望。最终,她从不能生育到生下伟大的先知撒母耳,之后又诞下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从哈拿的生命轨迹中,我们得以见证神的恩典何等丰盛:祂从不忘记恩待那些以虔诚敬畏之心依靠祂的人。在困境与压力面前,哈拿以坚定的信心仰望神,为我们指明了唯一的出路。
哈拿的家庭
哈拿嫁给以利加拿,由此进入利未人的谱系。尽管他们生活在以法莲支派的地域,但实际身份属于利未人(《历代志上》6:22-28)。以利加拿之所以娶两个妻子,源于哈拿不能生育。按照以色列人的律法,若没有后裔,从列祖继承的耶和华神所赐予的产业之名便会断绝。因此,若妻子无法生育,丈夫有权再娶一妻或一妾,以生育子女延续家族、传承家业。基于此,以利加拿因哈拿不能生育,另娶了吡尼拿,而吡尼拿为他生下了儿女。
以利加拿的这一举措虽解决了家族传承的问题,却给家庭带来了矛盾,也让哈拿的痛苦愈发深重。不过,这个家庭虽有不和谐之处,仍坚守着敬拜神的行动:他们严谨遵守律法与耶和华的节期,每年都会按节期前往示罗,向耶和华守节、献祭、敬拜祭祀。以利加拿虽对哈拿怀有双倍的爱,却无法安慰她内心的忧伤。因没有儿女,哈拿承受着诸多压力与痛苦,常常在耶和华神面前禁食。
哈拿的苦情
哈拿的生命中,至少承受着四方面的重压:神未赐她生育之恩;毗尼拿的持续攻击;丈夫未能给予有效安慰;祭司以利亦无法体察她的苦楚。在彼时的认知中,女性若不能成为母亲,仿佛一生便难称完整,而生育的权柄却握在全能的神手中,非人力所能左右。以色列历史上,撒拉、利百加、拉结、书念妇人、伊丽莎白等多位女子皆曾面临不生育的困境,她们通过恳切呼求神,最终得蒙赐子。然而,在神的祝福降临之前,人往往困于肉体的感受与眼见的光景,常显信心软弱,面对环境时倍感无奈,由此滋生各样的忧愁与痛苦。
神让我们透过环境看清自己的有限——若无祂的恩典,我们在万事上都无能为力。环境于真信徒而言是祝福,于假信徒而言则是分别的试炼。哈拿因不能生育,致使丈夫以利加拿另娶毗尼拿;毗尼拿生养儿女后,便轻慢哈拿,常以对头自居,不断加剧她的忧伤。哈拿本已因不育而深陷自卑与痛苦,毗尼拿的羞辱无异于在她的伤口上撒盐,令她痛不欲生。即便如此,哈拿未曾绝望灰心,始终一心仰望神。毗尼拿的攻击,想必是刻意揭她不能生育的短处,亦或是嫉妒以利加拿对哈拿的偏爱——每逢祭祀完毕,以利加拿总会给哈拿双份的祭肉。
人若偶尔承受伤害,尚可忍耐;但若长期活在被攻击、被伤害的环境中,所需承受的压力与痛苦可想而知。以利加拿身为丈夫,虽有敬拜神的举动,却未能以神的道安慰妻子、驱散她的痛苦与泪水。他的敬拜中,实则缺乏对神的十足信心——若非对哈拿生育之事失去盼望,他本不会再娶毗尼拿。他对哈拿的爱,仅停留在肉体层面的考量,未能满足她心灵的需求。那份双份的祭肉,非但未能带来幸福,反而激化了毗尼拿的嫉妒,徒增哈拿的苦楚。
面对哈拿的痛苦,以利加拿的安慰显然是失败的:他未曾将哈拿引向神,反而使她专注于自己;他的言语不仅未能坚固她的信心,反而造成了拆毁。面对妻子生命深处的需求,他是失职的丈夫,他的辅导也是失败的,因为他把妻子引到人面前,却不是引到神面前。他未能体贴哈拿的内心,那句“哈拿啊,你为何哭泣,不吃饭,心里愁闷呢?有我不比起十个儿子还好吗?”看似关切,实则是对她心灵的撕裂,甚至是对妻子属灵隐形的虐待。在他看来,自己便是妻子生命的唯一满足,而非神;女性能否生育、能否成为母亲并不重要,人只需满足于今生可见的一切便足够。这虽是世人易认同的道理,却非神的真理——人的生命若不在基督里得安慰与满足,便永不得安息。
哈拿的生命中,对神有着明确的渴求和信心,她盼望神能解除她的痛苦。有时她或许想过放下,不再纠结,然而外界的刺激不断加深她的伤痛,丈夫的爱与安慰终究无法抚平她内心的伤痕。当在这世上找不到安慰时,她唯有持续呼求耶和华神。即便是身为祭司的以利,也未能明白哈拿的需求。按理说,以利作为神的祭司,最亲近神,当有人前来寻求神时,他本该明白神的带领,并将神的心意传递给人。但圣经记载,那时的以利已“老眼昏花”,这并非指他身体的衰老,更多是形容他属灵的昏暗——灵里已失去神的带领与圣灵的工作,竟将哈拿禁食默祷的举动误判为醉酒无德,实属可悲。
哈拿本是常人,亦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遭受痛苦时,她本有理由埋怨(当神未赐生育时)、犯罪(当毗尼拿挑衅时)、责怪丈夫(当他未能安慰时)、反驳以利(当被误判为醉酒时)。但在每一个困境中,哈拿都未曾犯罪,这全赖神的恩典保守。否则,她或许早已如以利加拿一般失去信心。面对环境,她非但未曾动摇,对得子的盼望反而愈发强烈,对神的依靠与信心愈发坚定。这一切,若非神的恩典,无人能做到。
由此可见,神必保守祂的真儿女。各样的环境都是对儿女们的试炼,为要建立他们的属灵生命,使他们的信心不断成长。到了合宜的时刻,神的祝福必定降临。唯有假信徒,在危机来临时会立刻妥协,显露出生命的本质,如同糠秕被风吹散。
透过哈拿的生命境遇我们得知:即便我们全然爱神、敬虔度日,也未必能免去生命中的艰难苦楚。因神的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神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即便我们所经历的痛苦,也在神的旨意之中——更何况我们本是罪人。因此,背起十字架跟随主,经历各样绝望与苦难,原是应当。但神在我们面对困境时,祂的顾念从未减少,也从未离开。只是我们常常缺乏坚定的信心,未能恒切祷告、等候祂的祝福——因为神有自己的时间,祂是凭己意行作万事的主。
哈拿的祷告蒙应允
哈拿为得子嗣、除去羞辱,始终未曾停止祷告。这份执着,恰与部分基督徒形成对照——他们或不为福音未得灵魂而心存愧赧,或为灵魂的代祷仅片刻便轻言放弃。实则,我们在神面前的祷告本是一场属灵的争战,过程往往艰难。真正有信心的基督徒,在未得神应允之前从不退缩,反会愈发坚定,只因在世人未见的暗处,神以恩典之油不断浇灌我们心灵的火焰。这亦是撒旦屡屡泼洒冷水试图熄灭我们的力量,却始终无法理解我们愈发坚固、勇敢的缘由。
当神应允哈拿祷告的那一刻,她即刻领受了从神而来的喜乐,往昔心灵中的愁云惨雾一扫而空:从先前的哭泣绝食,变为面无愁容、欢喜进食,全然得释放。归回之后,哈拿顺利怀孕生子,为孩子取名“撒母耳”,意即“从耶和华那里求来的”。即便得偿所愿,她仍将荣耀归于神,坦言自己不过是被神使用的器皿,未曾在毗尼拿面前炫耀,亦未存“神终为自己出了恶气”的私念。她更恪守向神所许之愿,将撒母耳全然奉献为拿细耳人,以行动回应神的恩典。
世间多少人只为物质满足向神许愿,得偿后却背弃承诺,最终虽获世俗的物质充盈,却错失永恒的福分。而哈拿将刚断奶的撒母耳置于圣殿,这份抉择背后是何等的信心:稚子的衣食谁来照料?若生疾病如何是好?若遭以利的两个儿子欺凌又当如何……为人母亲,怎会不牵挂孩子?想必每当这些忧虑浮现,哈拿皆以祷告交托——因她在信心中亲历了神无限丰盛的恩典,这份恩典使她对将撒母耳自幼置于圣殿毫无后顾之忧。她深信,神对祂儿女的看顾无微不至,远胜过自己的呵护,于是安心将撒母耳交托于神,置于以利手下学习侍奉之道。
反观我们,常有多少人故意不将神所赐之物按祂的心意归还给神?总以为“得到即胜利”,即便有所交托,亦带着条件或局限。如此心态,断难从神那里得蒙祝福。须知,将从神所得归还给神,本是理所当然,无人可推诿;唯有这般全然的交托与奉献,方能蒙神悦纳。
哈拿的感恩之歌
哈拿的感恩诗歌,与底波拉、伊丽莎白、马利亚的感恩之歌,并称历史上女性对神发出的最美赞歌。这些诗歌共同宣告了她们对神的深刻认识,颂赞了神奇妙伟大的作为,见证了神助她们击败一切仇敌的大能,更感谢神向她们显明的救赎之恩。由此可见,真正属神的人,在信心中对神有着全然的认识,这份认识使他们信心坚定,既亲历神的大能与救赎,便甘愿将生命及一切全然交托给神,不再依靠自己或世界,而是全然倚赖神而活。
你生命中正在面对的压力是什么?耶稣降世,不仅要救我们脱离死亡、罪的刑罚与神的审判,赐下永生的盼望,更在今生顾念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重担,以能力解决我们人生中的一切问题。但最重要的是,祂先来寻找并更新你。你是否愿意将生命全然交托于祂,让祂成为你的生命之主(太11:28)?因此,我们当存充足的信心依靠主、寻求主(来10:21-23),过感恩的生活,而非成为忘恩负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