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传之六 (原创)
圣经⼈物传之六
大有信心的人:迦南妇人
“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凡来到神面前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这是《圣经》对信心最清晰的定义,亦指明信心乃通达神的唯一途径。人若逾越信心,试图以其他方式寻求神,不仅无法得见神的真容,其一切努力也终将徒劳无功。
《圣经》所记载的迦南妇人,恰恰具备信心的核心要素,其心契合主的旨意,最终使被鬼附的女儿得蒙释放。她既因以信心寻求主而得偿所愿,自身亦获属天的平安。反观当下,许多基督徒常因信心不足,失去对主的真实依靠,以致在困境中受捆,承受本可避免的痛苦,未能得着自由与释放,实为憾事。
迦南妇人的痛苦
据《马太福音》记载,这位妇人是迦南人;《马可福音》则更明确地指出其为希腊籍的叙利亚腓利基族人——对当时的犹太人而言,她无疑是外邦人。马可提及,她因小女儿的缘故求告耶稣。从记载中“独自前来”而非与丈夫同往或由丈夫代求推测,她或许是位寡妇。
作为母亲,其痛苦可想而知。俗语云“病在儿身,痛在母心”,她的小女儿被鬼附身,且受苦甚深。被鬼附者虽暂保性命,却要承受魔鬼的百般折磨。这正揭示了人类的生存境况:凡在亚当里堕落的罪人,皆被罪捆绑,在罪中承受痛苦与煎熬。若不能洞悉这世界堕落的真相,人类终将在黑暗中摸索,永无生命的出路与盼望。
《圣经》中另有两例被鬼附者的苦难记载:一是格拉森人,赤身露体居于坟茔,终日喊叫,以石自伤;二是耶稣登山变相后下山遇见的孩童,被鬼屡次投入水火,欲置之死地。迦南妇人的小女儿所受的折磨虽未详述,但可以确定的是,被鬼附者必失却常人的生活,遭魔鬼以各样方式摧残,其目的无非是夺取人的性命。
因此,每当小女儿被魔鬼折磨、痛苦发作时,迦南妇人必心如刀绞。出于母爱的本能,她恨不得以身代女受过,却又无能为力。这世间,多少能人智士自诩救世主,妄图为世界乃至全人类指明方向,最终却不断为人类制造灾难与痛苦,致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愈发尖锐。若不能认清人类遭受痛苦的终极根源,我们终将深陷苦海,一生凄凄惨惨。
为使小女儿得愈,迦南妇人想必已遍访周边所有自称能赶鬼医病之人。有时,当场看似鬼已被赶逐,归家后却变本加厉——魔鬼的行径愈发猖狂,小女儿所受的折磨愈发剧烈,全家皆因此心惊胆战。而屡次求医问药的花费,更使家庭生计日渐艰难。即便如此,出于母爱的本能,迦南妇人从未放弃,始终盼望能有一种方式赶逐魔鬼,使小女儿得享释放与自由。这份不放弃的坚持,既是爱的本能驱使,亦是神恩典的普遍护理,使她等候真正的释放者降临。
曾听闻,在福音未传至的年代,有村庄出现被鬼附者:有人因发作时暴烈伤人,被用铁笼囚禁,最终活活饿死;亦有母亲,因被鬼附的儿子以暴力打死父亲与弟媳,在全村人的谴责与逼迫下,无奈亲手下药毒死儿子。面对罪所带来的苦难,面对对亲人爱莫能助的无力感,任何人都要承受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折磨。
被鬼附属于灵界之事,世间的医药与科学技术皆无法解决。物质界的手段,根本无力应对灵界的问题。唯有掌管灵界的至高神,能捆绑一切、释放一切;唯有投靠祂所差来的救主耶稣基督,我们生命中的所有问题方能得解。纵使是再深重的痛苦、再巨大的艰难,祂都能为我们挪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充足的信心来到祂面前,让祂成为生命之主。
迦南妇人求告耶稣
耶稣与法利赛人就洁净与不洁净的道理辩论之后,便退到西顿、推罗境内——在法利赛人眼中,这是全然不洁净之地。历史上,推罗、西顿曾是恶妇耶洗别的故乡,也是偶像崇拜的巢穴。犹太民族虽从被掳之地归回,却因根深蒂固的民族优越感,将外邦人视作低贱如猪狗。然而耶稣早已昭示众人:真正的洁净源于内心,而非外在形式。如今,我们这些曾被犹太人轻贱的外邦人,竟蒙神特别恩宠,超越属肉体的亚伯拉罕后裔,成为神的真儿女,这份恩典与抬举何其深重。
主耶稣被圣灵引导至推罗、西顿,因祂知晓那里有一个等候释放的灵魂。在耶稣抵达之前,迦南妇人必已听闻祂的事迹——祂的传道、医病与赶鬼大能,且对此深信不疑。她想必也深入了解过耶稣的身份,或许在为女儿求医的过程中屡遭欺骗,故而更为谨慎,唯恐给女儿增添更多苦楚。身为母亲,面对女儿的痛苦,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她也愿竭力追寻。
当确信耶稣所行之事的真实性后,她怀着极度的渴望等候耶稣的到来。因居所与耶稣做工之地相距遥远,且受家庭所累无法远行,她唯有耐心等候。主的做工,始终伴随着神对人心与环境的预备,在合宜之时彰显大能,使众人得见祂的荣耀。
终于,听闻耶稣到来的消息,她立刻奔上前去,远远呼喊:“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她称“主”,表明承认耶稣是生命的主宰;呼“大卫的子孙”,显明她知晓耶稣的救赎主身份。她将苦难直接呈于主前,让我们看见:真信心必带来真认识,迦南妇人对基督的认知,甚至超越许多基督徒。
反观当下,多少基督徒虽称耶稣为主,却未将生命全然交托?多少人遇危机时不依靠基督的救赎,反试图以己力解决?多少人求告主时有所保留,不愿全然交托,反倒想用冗长言语打动主,却不知主所喜悦的,是凭着信心来到祂面前亲近祂。因此,我们亲近主时,是否怀着充足的信心与盼望,等候祂的赐福?
然而,耶稣对迦南妇人的呼喊却显得异乎寻常——即便她一路跟随、持续呼求,甚至追到耶稣歇息的屋前,跪在祂脚前,耶稣仍一言不发。这让门徒与周围的人满心困惑:主耶稣无论到何处,皆以医病赶鬼使人得福,为何对这位妇人的久呼置之不理?是未曾听见?绝无可能。是不愿医治?但主从未拒绝过任何人。
最终,门徒按捺不住,彼得或许性急开口:“这妇人一直喊叫,求主打发她走吧!”他们或许已对妇人的呼喊失去耐心,视其为烦扰,而非生命深处的迫切需求。未曾经历痛苦者,难有同理心;门徒只见表象,耶稣却洞悉人心。
主耶稣深知当行之事,无需门徒指教。祂在等候迦南妇人的信心显明,让她与周围的人都知晓:重大的苦难得释放,需要同等的信心;微小的信心,断不能成就大信心之事。耶稣所提及的芥菜种般的信心、拔树移山的信心,皆是指信心的恩赐(如《哥林多前书》12:9所记,以利亚宣告三年半不下雨的信心)。正如基督徒未曾操练赶鬼,便难一下子赶出一群鬼;传道人未在数十人面前讲道,便难骤然面对千万人宣讲。任何人的信心,都需经操练成长,无人能例外。
耶稣对妇人的呼求、谦卑,以及门徒的不解,回应道:“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这话的目的,是让迦南妇人明白以色列人与外邦人的区别——这也是以色列人民族优越感的来源。他们盼望一位政治性的弥赛亚,恢复大卫王朝的荣耀,消灭包括迦南人在内的所有仇敌。
但主耶稣绝非以狭隘的民族观看待自己、犹太人与外邦人,祂是要试验迦南妇人的信心:是否能超越民族局限?在被拒绝时,是妥协放弃,还是坚持到底?正如许多基督徒,虽有信心却未能持守,以为祷告便是信心的全部,遇一点挑战便即刻放弃,未经属灵的查验与信心的坚持,终致功亏一篑。
迦南妇人却未被民族优越感所困。对女儿的爱与脱离痛苦的急迫,使她不断呼喊:“主啊!帮助我。”她在信心中一心渴望得耶稣的恩典,一再陈明自身的无助,坚信唯有耶稣能解决她的难处,除去女儿的痛苦。她不因耶稣是以色列人,便局限其为以色列人的救主,仍坚信祂是超越民族界限的主,是所有人的主,故始终称祂为主。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信心已足够,耶稣却对她说出一句在外人看来极具侮辱的话:“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未有爱与真信心之人,若遭此对待,恐怕早已绝望,因屡求屡被拒而退缩。
但真信心的人,越是面对阻碍,越能激发更大的信心。因在看不见的隐秘处,圣灵正以大能运行,不断赐下恩典,坚固那些凭信心求告耶稣的人。耶稣此言绝非贬低迦南妇人,而是要让她对主、对自己、对救恩的认识达到完全——凡来到耶稣面前的人,都必须放下自我,谦卑俯伏在基督脚前,舍弃面子、人格、自尊等一切,毫无保留地将生命交托于祂,尊祂为主,恳求祂的赦免与救赎。
外人体会不到耶稣的深意,迦南妇人却听懂了。她深知主的身份,也信靠祂的大爱与怜悯,坚信只要主施予一丝怜悯,便能使患难中的人得救赎。她明白耶稣所说“饼”的真意,遂满有信心地回应:“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耶稣成就了她的所求,她的女儿即刻得释放——即便耶稣在此处说话,远在家中的女儿已被赶出魔鬼,这信心的果效超越了空间的限制。
迦南妇人的信心历程
迦南妇人求告耶稣,从最初的沉默到最终被耶稣称赞“你的信心是大的”,其信心之坚固,唯有百夫长可与之相提并论。在这场信心的试炼中,她的信念从未动摇,根本原因在于她在信心中全然认识主耶稣——知晓祂是谁、能解决生命中的困境、亦明白祂救赎的方式。因此,即便身处看似被拒绝、被打击的境遇,她依旧满怀信心、执着不辍,直至得偿所愿。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身为外邦人被喻为“狗”的她,因对主全然的信靠成为神的真儿女;而被称为神之儿女的以色列人,却因不信最终沦为被神厌弃的对象,仿佛外邦之“狗”。
主耶稣论及以色列人与救恩的关系时曾言:“我又告诉你们: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由此可见,纵有多人称主若渴,若不在真信心中寻求祂、成为神的真儿女,仍会坠入永恒的痛苦之中。从迦南妇人的生命中,我们看到了她的爱、信心与坚忍——信心孕育盼望与爱,信心越坚固,爱的能力与盼望便越笃定,纵遭百般环境与打击亦不动摇。
是以保罗劝勉基督徒时强调:总要省察自己是否有信心,因为若无信心作为根基,便休想从主那里得什么(雅1:5-8)。而真实的信心,往往一句话便足矣,正如耶稣对迦南妇人的回应。因此,我们当常常省察:自己是否有信心?这份信心是否在不断成长更新?当我们来到主耶稣面前祈求时,信心是否能自始至终饱满坚定?因为唯有在信心中祈求,主才会成全我们的祷告,将所求的一切赏赐给我们。若非如此,我们或许仍如属灵的乞丐,无法从主那里领受任何恩典与祝福。愿我们从迦南妇人的信心中看见自身信心的不足,再度操练信心,促进属灵生命的成长,以讨主喜悦,亦能祝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