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传之三十 (原创)
圣经人物传之三十
好撒玛利亚人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最有名的是在历史中奥古斯丁的灵意解经,导致对于这段圣经带来最大的误解。当然,这是当时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在那个时代对于神学的理解有两大学派,安提阿学派和亚历山大学派,他们重要的差异就是围绕释经学(圣经的阐释)展开的。亚历山大的释经模式是建立在基督时代犹太教的神学家和圣经学者菲洛身上:他认为圣经的字面与历史意义根本就不足挂齿,他总是想办法寻找与解释圣经叙事的寓意或属灵意义。安提阿则以比较注重字面与历史的释经法著名。当然安提阿的神学家与圣经学者也承认,寓意法是一种沟通真理的合法方式;但是,除非有很好的理由相信一个故事具有寓意的目的,否则他们往往拒绝宣告一个圣经故事是寓意的,并去寻找它的属灵意义。
而在奥古斯丁解释这段圣经时就用了寓意解经,即也称灵意解经:
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 - 这个人是亚当
耶路撒冷是代表天上的乐园,亚当是从乐园被驱逐出来。
耶利哥的原意是月亮,表示亚当有归于尘土的一天。
落在强盗手中 - 他们是魔鬼和他的使者。
他们剥去他的衣裳 - 指亚当的必死。
把他打个半死 - 引诱亚当犯罪。
半死 - 肉身是活的,灵魂却死了,所以是半死。
祭司和利未 - 代表旧约的祭司制度。
撒玛利亚人 - 代表基督耶稣。
包裹他的伤处 - 罪被辖制。
用油和酒 - 油代表有盼望的安慰;酒代表炽热的灵事奉。
骑上自己的牲口 - 牲口指的是耶稣的道成肉身。
带到店里去 - 店就是教会。
第二天 - 复活以后。
拿出两钱银子 - 应许今生和来生。
店主 - 使徒保罗。
耶稣基督论到这个比喻的目的不是要强调每一个人物或者事件的意义,而要表达的是可能拥有十分正统的神学,但没有真正的实践神学,仍然活在自己的自义当中,于是马大的行为又表达了另一个极端,没有正统神学的根基,所有的行动都属世俗的忙乱,因为她也想用自己的行为作为功劳表达自义,甚至可以吩咐耶稣如何行事,可以埋怨他人。
律法师的恶意
路加在记载律法师提问的时候用了试探这个词,意思是说律法师问耶稣的目的不是要真正从耶稣那里去受教,而是要难为耶稣,证明自己有理。但耶稣知道他们的恶意,不但没有被他们难住,反而指出他们的罪,告诉他们该如何悔改。所以,有些人来到耶稣基督的面前是存着各样动机的,若不是带着谦卑渴慕的心,断不能从主那里得着什么。
当律法师面对耶稣的时候称呼耶稣为夫子,在律法师的观念里面,他只是把耶稣当作与其他的夫子没有两样的,但他又提了一个关乎永生神的问题: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所以,对于律法师来说,不但问问题的动机不对,连问题的逻辑本身都是有问题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把永生和行为紧紧连在一起,但其实他根本就没有行神的话,因为耶稣基督的比喻就是针对他信仰生命的实际光景。
对律法师问耶稣怎样才可以得永生,表明他其实自己还没有真正得到永生,或者他还只是在寻求永生的路上,否则,得到永生的人怎么还去问耶稣得永生的途径呢?尽管律法师带着恶意,但耶稣却带着真诚来面对律法师,但耶稣没有直接回答律法师,却用反问的方式问了律法师最擅长的问题:“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我们的主有绝对的智慧把人的为难变成对他人的挑战,并且借此机会显明人内心的邪恶。
当律法师回答耶稣所提的问题时,他的确也明白和抓住了律法的精髓,因为他完全回答出了律法真正的要义,主耶稣也罕见的夸奖了律法师回答的好。但耶稣明白律法师对律法所持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明白律法和遵行律法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即信律法和按照律法的要求去遵行才是一个完整的信仰生命,这也是雅各一再强调的:没有行为的信心其实是死信心,是根本没有得救的信心。所以,主耶稣对律法师继续发出挑战:“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也就是说在律法师的观念里,领受了律法和律法的一切教导就等于是拥有了所有的律法,而主耶稣却说,领受了律法的教导不是等同于拥有了律法的一切,而是把律法实际的行出来才能是拥有了所有的律法。就如同约拿单·爱德华滋说的好:我可以给你看蜂蜜,你可以惊叹它的金色色调、折射光线的方式,以及它的黏度。我可以告诉你它是甜的……你可以相信它是甜的。但除非你尝过它,否则你不知道它是甜的。相信蜂蜜是甜的,并不意味着你真的知道它是甜的。我可能对你撒谎,。但只有你尝过时,你才真的知道蜂蜜是甜的。
律法师虽然明白了主耶稣所讲的,但为了推脱自己的责任,或者把清楚明白的事搅浑,直言不知道自己的邻舍在哪里,因为这世界有太多人了,总不能把每一个人都看作自己的邻舍吧?更何况接受有需要也不可能能够帮助得到,所以没有清楚的目标就不知怎么行。意思就是不是我不愿去行,而是没有看到有需要的邻舍因此不知怎么去行。我们看到不愿遵行神话语的人总是有各种的理由来推脱自己应该有的责任,把自己放在一个天下太平、无所事事的地步。
多少基督徒掉在能信、能说但不能行的地步,牧者认为我只要学习了就等于得到了神所有的话,很多基督徒认为参加礼拜听了牧者的讲道就觉得领受了神的道,却不知神的话不单单只是信心的接受,还要在生活中有实际的践行,而这个践行的过程是需要经历十字架的代价,律法师正是落在这样的一个陷阱中,耶稣已经告诉他去行他却继续找借口理由推脱自己在神话语上的责任。所以,那些相信承认神话语的人,但他们不愿遵行的时候,总是说街上有猛狮,道上有壮狮,那些真正属主的基督徒面对神的话,不管多少艰难险阻,即使是付上生命的代价也心甘情愿,因为他知道这是行在神的旨意的里面,是讨父神喜悦的,做儿子的岂能违背和找理由推辞呢?
因此,无论任何人来到耶稣面前,只要是心不正,信仰动机不纯正,讲教义滔滔不绝、圣经读过无数遍、参加礼拜多少年……,都不能证明他是真正属神的,只有那些听了又去行的人,并且愿意为神的话去背十字架的人才能被称为神真实的儿女,才能进入永恒的荣耀中。所以,我们扪心自问,我们领受了多少神的话语,我们又在多少时候去遵行神的话语,如果我们在我们的罪中不悔改,只能活在假冒伪善中,福音的大能我们根本没有经历,只能等候地狱的烈火。
祭司和利未人的伪善
针对律法师的故意推脱,耶稣用了一个比喻来使他在神话语中的责任具体化,让他能够清楚明白该如何行。一个犹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被强盗抢劫并且还被打了个半死人扔在路边,生命命悬一线,如果无人救治只能死亡。当时有一个祭司经过看见就绕过去了,有一个利未人看见也绕过去了,唯有一个撒玛利亚人救治了那个犹太人,并且为了犹太人付上代价:酒、油、住店银子、包括多余的账单,撒玛利亚人完全体现了一个对邻舍表达爱的典范,就连律法师不得不老老实实承认邻舍具体是指着谁,如此清楚的目标对象,再也没有推脱责任的理由和借口。
祭司是具体教导律法和指引百姓献祭的,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中保,应该最懂得如何来执行神的话,因为没有其它任何一个人能够如此亲近神明白神的心意,所以,祭司最有资格来指教人该如何行,前提是他自己也知道该如何行。祭司明明看见自己同胞的危难却不施以援手,塞住自己怜悯的心肠,从那边绕过去了。或许祭司好不容易得到一个一年一度侍奉的机会,有一场非常重要的祭祀礼仪正等待着他去主持,但如果触碰了这个人,不知是死是活,就一定会沾染污秽,有可能就废掉了他的整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自己的侍奉礼仪比救人更重要,并且在不能确定具体情况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让我们看到,祭司其实是掉入了律法规条本身超过人实际需要的陷阱之中,即祭司的动机是要尽力侍奉神,但他看重侍奉的本身过于神,也就是说他已经把身份当作他的神,而神不再是他的神,这是整个犹太民族和所有犹太人都持守的观念,所以,按照他们的规条,就把耶稣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实在是可怕和隐藏使人极容易落入的陷阱。因为有多少教会的牧者掉在这样的陷阱中却不自知,有些人认为为了神的国和教会就可以罔顾家人的需要,弟兄姐妹们的实际感受,只要有宗教的礼仪和各样事工的开展就可以了,所以,这样的教会极容易落入以事工为目标导向的教会,看重事工本身而胜过神本身。
而利未人见死不救完全是信仰的分裂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行动过于教导,因为会慕所有事物性的事物全部由他们负责,他们看见具体的需要应该马上去尽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躲避推辞。唯一能解释的是,利未人认为他们有自己的职责范围,不是他们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我是不会轻易去做的,因为如果我去做了我职责范围之外的事,这不仅增加我的负担,而且会让其他人失去责任,落入到懒惰的地步,结果可能就是干活的总是那些人,轻松的也是一些人,就是累的累死,玩的玩死。
所以,使徒保罗在教导歌林多教会恩赐使用的时候,针对教会的混乱,就特别强调了恩赐的各尽其职和互相配搭,一方面尽好自己的本职,另一方面要在教会的整体架构中运用恩赐,在教会中不是单打独斗,也不是不尽职责忘记服侍他人,甚至变成一个到处多管闲事的人(帖后3:11-12)。所以,教会最怕的就是那些墨守成规、死守传统的人,缺乏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没有把教会当作是基督的身体,没有把教会所有的弟兄姐妹都看作是基督身体中的一员,并且有彼此相爱和彼此服侍的责任。而我们若只是单顾自己的事,就会漠视别人的需要,只能在自己的责任中强调自己有理,却不能看见神真实的心意在哪里。因此,律法师强调自己有理,马大强调自己有功,但想凭着自己的律法主义来支配神而放弃自己另外的责任。
而祭司和利未人没有拯救那个被强盗伤害的同胞,按照今天人的认识来说就是怕碰瓷,谁知道那个人的伤是真的假的,如果救了被反咬一口怎么办,变成了中国的农夫和蛇就太可怕了。或者我又不是专业的医护工作者,在在不专业的行动中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怎么办,并且应该指责这个撒玛利亚人为什么采取如此不专业甚至外行的行动:往伤口上喷酒抹油是不是再次增加受害者的痛苦,扶上驴子一路颠簸会不会再次骨折造成二次伤害,加速伤者的死亡……,应该义不容辞的救人责任就被这种精细化的理论完全的遮盖和淹没,使人的良心在这种捆绑和辖制中完全变得冷血无情,也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底线。所以,把人最基本的责任拿来歌功颂德其实是降低了道德标准,反之,对于救人过于精细化思考也会使人失去道德责任。
而在现今教会像祭司和利未人这样心态的基督徒到处都是,而如果一间教会很多只是会进道理而没有实际的行动时,就都掉在假冒伪善当中;而如果很多人都在侍奉却没有生命共同体的观念时,只能以为自己做了很多却不知失去更多,因为这样的侍奉只有敬虔的外表,却失去了敬虔的实意。所以,在旧约神控告以色列人说:
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或是万万的油河吗?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吗?为心中的罪恶献我身所生的吗?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 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6:7-8
这也是雅各在他的书信里清楚的教导说: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保罗也说人看见善而不去行就是他的罪了,因此祭司和利未人的信仰不但不能救他们,反而成为被定罪的证据,当他们因信神却不遵行神道时,他们的罪比那些不信的人罪更大。而我们在不停的喊主耶稣时,我们在如何践行我们的信仰呢?
撒玛利亚人的爱和怜悯
真正拯救被强盗所伤的人却是一个被犹太人称为杂种狗的撒玛利亚人,这个撒玛利亚人完全没有了民族仇恨和偏见,他把受伤的犹太人完全看作自己的弟兄和亲人,并且丝毫不考虑救人的代价和后果,在他看来,人的生命胜过一切。所以他不单单救人,而且心甘情愿为受伤的犹太人付上代价,直到犹太人痊愈为止:因为不但他为伤者包裹伤处,还拿出钱财让店主照顾,包括以后的费用一概都承担,并没有推辞和放任不管。
如果救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本能,但像撒玛利亚人有如此仁慈和慷慨,这实在超出了常人的范围,如果没有从神而来的爱,这样的善行绝对没有人能够行出来。而主耶稣对律法师讲这个比喻的目的就是告诉他:主耶稣就是那充满爱与怜悯的撒玛利亚人,祂看到人的在罪中被罪和魔鬼受伤害折磨至死的光景,祂亲自成为肉身来到世界拯救人,为所有的罪人付上生命的赎价,并把救回来的人放在教会,透过圣灵不断将神的话来喂养受伤的灵魂,得着医治和康复,并要再次回来的时候实行审判和更新。
而每一个真正悔改得救的基督徒都应该有如此的生命,因为基督将祂的爱放在每一个得救的基督徒的生命中。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或者借口说我们没有能力去爱,或者推辞我们的爱的责任,只有那活在假冒伪善中的宗教徒看中宗教礼仪过于人生命的需要,其实是不愿行善,也是不能行善,因为行善的代价他根本无力和无法承担,他的生命缺少行善的恩典和能力,就无法结出果子来。
当我们看到撒玛利亚人如此充满爱和怜悯时,他应该是我们基督徒当有的生命,因为主是如此爱我们,为我们的生命付上不能计算的代价,无论我们怎样行善都无法报答主的恩债;二是神创造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我们行善,只是犯罪堕落之后我们失去了行善的能力,但从来都没有失去行善的责任。在罪中我们是罪的奴仆,无法行善,也无力享受。主拯救我们回来就恢复我们被创造的价值,在基督里更提升我们的身份,得称为神的儿子,与神的生命直接连接,并得着神的能力,因此,行善是我们每个基督徒应尽的责任,不是凭着己意选择可行或者不可行的,而是必须要去行的。
所以,我们应当查看我们生命在那种状态下,是如同祭司和利未人那样罔顾自己的责任,只是在宗教礼仪里故意规避自己应当有的责任,还是如同撒玛利亚人那样,只要有机会就竭力行善,没有任何借口和理由来放弃自己应该做的,因为他清楚知道这是自己的本分,无可推诿。我们到底是在怎样做基督徒呢?
主耶稣对律法师清楚的指引
律法师在回答耶稣的反问时,回答的完全没有问题,也就是说他有正统的教义,但仅此而已,他不但不按照神律法的教导行神的话,反而有自己的借口和理由推脱神话语带来的责任,也就是说他故意搅浑真理,让人无所适从,即他的意思是:我知道要遵行神的律法,要行善,但要我行善的对象是谁呢?我看不到这世界谁需要善,所以他说谁是我的邻舍呢?我们的主深知人堕落的罪性,要用自己的理废掉神的理,就立人自己的义,因此给律法师讲了这个撒玛利亚人的比喻。
主耶稣用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把律法师逼到避无可避的地步,只要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能具体的回答耶稣所提出的问题,何况是作为一个律法师呢?所以,律法师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耶稣关于比喻的提问:是怜悯他的。主耶稣再次肯定律法师的回答,但对他发出了具体的挑战:你去照样行吧!那么主耶稣是要律法师回答什么呢?明白怎样的真理呢?
主耶稣透过比喻告诉律法师,那个帮助被强盗伤害的犹太人的撒玛利亚人就是他的邻舍,并且这个人是该效法的榜样。耶稣告诉律法师,你不是说谁是你的邻舍吗?你不知道如何去爱和行善吗?只要看见周围凡是需要帮助的人,都是我的邻舍,而不是泛化为我的小区、社区、所在城市、整个国家,耶稣所说的是在那能力的范围内行你当行的。因此,知不等于行,行而且有具体的标准和对象,而不是随己意任意而行的。
所以主耶稣不但给律法师一个清楚的方向,而且指明实际的行动,不是像律法师自己不但不遵行神的律法,反而把真理的水搅浑,叫人听了神的律法和他们对律法的解读,使听的人如坠五里云中,不明所以,以致于带来更多的假冒伪善。因此,我们每个听到主耶稣教导的基督徒都应该有积极的生命行动,而不是止步不前,仅仅领受没有实际的行动回应,这样要么我们没有真实的悔改,要么我们错解神话语的真意,故意规避自己的责任而不愿为主舍己付代价,这实在是可怜的基督徒。
其实律法师和耶稣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律法师持守的是人可以靠行为得永生,他问主耶稣的目的仅仅是应该靠那种行为。而耶稣给他的实际回答是没有人可以靠任何行为得永生,乃是相信耶稣成就的一切就可以得永生,当主耶稣对他发出挑战去效法好撒玛利亚人的行为时,其实是告诉他要从悔改开始,因为不论是律法师还是我们任何人,真的要去爱那些和我们生命无关的人,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有善行表达我们的生命时,我们都是绝望的,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能力来回应主耶稣的教导,除非从神那里领受能力,否则,我们只能在夸夸其谈和假冒伪善中自我欺骗。
对于真基督徒来说,我们听到主耶稣说你去照样行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勇敢、敬虔与怜悯,来显明我们真正重生与神的家中,使神的名因我们而得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