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传之十二 (原创)
圣经人物传之十二
爱中膏主的姐妹: 抹大拉的马利亚
在基督教《圣经》新约中,“马利亚”这一名字共出现五十二次。尽管其中多为同一人物的重复记载,但经文中明确提及的马利亚至少有六位,她们分别是:
耶稣的母亲马利亚(《马太福音》1:16);抹大拉的马利亚(《马太福音》27:56);马大的妹妹马利亚(《路加福音》10:39); 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约翰福音》19:25);约翰的母亲马利亚(《使徒行传》12:12);罗马教会中劳苦服侍的姐妹马利亚(《罗马书》16:6)。
这些马利亚均以对主的忠心著称,其中童女马利亚更是蒙神特别使用——耶稣的肉身由她而生,成就了神的救赎计划。圣经记载她们的事迹,一方面是为激励今日的信徒效法其侍奉之心,另一方面也彰显了神对一切默默奉献者的记念:祂不仅在历史中为他们留下名姓,更在永恒中为他们预备了荣耀。
马大的妹妹马利亚
马大的妹妹马利亚首次被提及时常与姐弟相连——她有姐姐马大与弟弟拉撒路(即耶稣使之从死里复活的拉撒路,《约翰福音》11章)。经文中未记载他们的父母,推测姐弟三人相依为命;结合拉撒路曾长期患病的背景,其家庭生活或多有艰难。
值得一提的是,有观点推测,那位被众人抓住的行淫妇人或许就是这位马利亚(经文中未明记其名,但从西门与众人对她的认知来看,其过往或曾隐秘)。据《约翰福音》8章记载,耶稣未定她的罪,反而劝其悔改;此后,她将福音带给姐姐马大与弟弟拉撒路,从此跟随耶稣。
跟随主的日子里,马利亚的生命见证了从不信到悔改、由渴慕到体贴主心的成长历程,至少四次在经文中留下与耶稣近距离相交的记载。她的每一件事工都蒙耶稣悦纳,既显明她属灵的敏锐,也印证她对主心意的深刻领悟。马利亚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真信徒当有的信心与行为,为后世留下了“行在主心意中”的典范。
玛利亚的悔改
《路加福音》(7:36-50)记载,耶稣在法利赛人西门家中赴宴时,城中一位被众人视为罪人的女子前来膏抹他。在当时的法利赛人眼中,所谓“罪人”多为税吏或妓女,而《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这三部对观福音均未明确该女子的身份。唯独《约翰福音》清晰记载,用香膏膏抹耶稣脚的有罪女子是玛利亚(约11:2),且另一次用香膏膏抹耶稣头与脚的亦是她(约12:3)。
玛利亚的膏主之举,不仅引发西门对耶稣身份的质疑,更促使耶稣以比喻向席间众人阐释:何种人更能蒙神赦免而得救。这让席间本就心存不信者愈发惊骇疑惑,由此可见,即便亲历耶稣的救赎,不信者仍会固守己见;而信者凡事信靠,皆因神的恩典,主亦借着人的信心成就万事。
玛利亚生活在拿因城,因特殊身份,周遭之人对其唯恐避之不及——他们自居义人,视玛利亚为十足的罪人。探究玛利亚的境遇,她沦落至此,在当时更可能是为生计所迫,而非如当今时代般因放纵私欲陷入堕落。如今物质极大丰富,部分人饱暖思淫欲,忘却生存的本真;当然,这并非为“因生活所迫而出卖自己”开脱,只是在那个时代,女性若有其他生存途径,断不会选择此路。
反观今日的女性,物质供应远胜往昔,却难活出见证主大能的生命,反而常因贪爱世界而被物质捆绑,境遇与玛利亚所处时代形成鲜明对比。
玛利亚敢于在公开场合膏抹耶稣,需何等的信心与勇气。主向她施恩,未公开定罪审判,反劝其不再犯罪。这恩典的话语饱含慈悲的力量——此前与她打交道者,或恶语相向、鄙夷不屑,或冷嘲热讽,从未有过关怀怜悯。她曾如撒玛利亚妇人般,白日不敢出门,仅在夜幕降临时才敢活动。
那次她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于众人眼前,实因法利赛人利用她设下诡计,意图陷害耶稣(否则为何只带女子到场,却不将同犯的男子一并带来)。众人彼时群情激愤,叫嚷着要将她打死,她或许已做好赴死的准备。然而,耶稣却对她说了那句可能是她一生中最触动心灵的安慰之语:“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这充满圣灵大能的恩典话语,促使她反思自身的生活方式。罪如腐烂的恶臭萦绕着她,令她寝食难安,如巨石压身,使她渴望认罪以卸下重担。正如大卫王所言:“我闭口不认罪的时候,因终日唉哼而骨头枯干。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力耗尽,如同夏天的干旱。(细拉)”
于是,认罪的催逼让她全然忘却自身身份与外人诧异的目光,不顾一切闯进西门家中,向耶稣认罪。她的悔改之举向耶稣传递了三层心意:其一,哭泣——为自己的罪哀痛,也为耶稣的爱与赦免感动;其二,亲吻耶稣的脚——她自感不配,却视此为表达敬畏的最佳方式;其三,抹香膏——将自己最珍贵之物献给主。这一切的唯一目的,便是祈求主赦免其罪。
反观当下,有人认罪时趾高气扬、满不在乎,仅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中毫无为罪忧伤痛哭的流露,这般人从未得蒙耶稣的真正赦免,生命中也难寻主所赐的恩典。
针对玛利亚的悔改,耶稣以比喻教导西门:两人对耶稣的行动,彰显出截然不同的爱。西门虽请耶稣到家中共餐,却仅视其为普通人,与其他犹太拉比无异,耶稣并非他生命的主;而玛利亚的行动则表明,她视耶稣为生命之主,超越一切,值得全然相爱。西门将耶稣请入家中,却未让其进入自己的内心作生命之主;玛利亚虽未将耶稣接至家中,却已全然将主迎入心间。因此,主指出西门的不信,同时称赞玛利亚拥有完全的信心。
耶稣称赞玛利亚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信心所结的果实——对耶稣纯粹而全然的爱。爱是信心的果子,盼望是信心的动力,而信心是爱与盼望的根基。真正的基督徒,断不会说信主却不爱主、不盼望天堂;唯有宗教徒,才只在口头上称信,却结不出信心的果实。
玛利亚的信心带来对基督全然的爱,也换得耶稣对她完全的赦免,使她得以完全得救。耶稣的赦免除去了她所有的罪担,让她获得释放与自由——她带着重担痛哭而来,归去时必满有喜乐,罪不再成为控告,耶稣的平安全然掌管她的心。
反观那些未曾真实悔改之人,定然无法得着属天的平安,无法享受与耶稣同在的安息,更不会结出恩典的果子。因此,我们当从玛利亚的悔改中反观自身:我们的悔改,究竟是怎样的光景?
玛利亚的属灵成长
玛利亚悔改之后,便将福音传予姐姐马大和弟弟拉撒路。耶稣在巡回传道途中,常到访她们家中。当耶稣接受她们的服侍时,玛利亚对属灵次序的敏锐再次彰显。马大和玛利亚同为主的信徒,皆爱主且愿意侍奉主——马大供应物质所需,玛利亚则静坐耶稣脚前聆听教诲。然而,马大因事务繁忙心生烦乱,甚至埋怨耶稣与玛利亚。对此,耶稣却称赞玛利亚的选择符合属灵次序:神的话语超越一切,若没有对神的敬拜在先,所有侍奉终将陷入忙乱。耶稣并非否定马大侍奉的价值(其侍奉同样需要神的恩典与祝福),而是指明在属灵次序上,玛利亚的选择更为卓越。
缺乏神的话语教导,便会迷失方向;没有神的话语指引,便会失去恩典与力量;脱离神的话语约束,便会凭己意妄行……唯有在一切侍奉之前先领受神的话语,才能得着上好的福分,更能体贴父神的心意。这正如当年神借着摩西在旷野向以色列人呼天唤地作见证,渴望他们遵行神的话语(《申命记》30:19)。玛利亚的选择,显明了她属灵生命的成长与对神的渴慕——她深知来到主的面前,首要之事是领受真理。因此,她得蒙主的肯定,蒙主喜悦。
反观今日,许多基督徒来到主前,或倾诉冤屈苦难以求安慰,或祈求主成就己愿以得恩典,却鲜有人渴求明白神的话语、体贴父神的心肠、讨父神的喜悦。主耶稣说祂是生命的粮,凡到祂面前的,必永远不饥不渴。我们是否能如玛利亚那般,以渴慕神话语的心志面对主耶稣?这恰恰彰显了我们生命真实的属灵状态。
玛利亚对耶稣复活大能的信靠
玛利亚的弟弟拉撒路身患重病,眼看将要离世,马大和玛利亚便派人求告耶稣。耶稣知晓这是神所预定的时刻——要借着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让众人认识到祂自身的复活大能,故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神的荣耀,叫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因此,耶稣并未立刻前往,直等到拉撒路死后才动身前往他家。途中,耶稣向门徒启示:“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但门徒与当时众人一样,都不相信死人能复活。
耶稣进一步教导门徒:“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这是为你们的缘故,好叫你们相信。如今我们可以往他那里去吧!”当耶稣临近马大家时,马大向祂表达了自己的认知:拉撒路已然离世,过往的时光无法挽回,只能在当下向神祈求(她相信神会应允一切);且拉撒路唯有在末日才能复活,不可能此刻复生。耶稣反复向马大显明,祂能使拉撒路即刻复活(并非仅在末世),更强调自己是生命的主,拥有成就万事的绝对权能。直到马大的信心被建立,她才全然认识并信靠耶稣:“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
马大对耶稣的认识已然完备:祂是生命之主,是救赎主,是完全的神,是将要审判世界的主。这种对基督的整全认知,胜过许多基督徒——他们虽口称主名,对耶稣的信心与认识却常常支离破碎,缺乏完整的基督观,以致基督徒生活顾此失彼,某方面得力却在另一方面跌倒。究其根源,是未能信靠耶稣在万事上的救赎大能,只执着于自己所求的。主所赐予我们的,是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唯有对耶稣怀有全然的信心,才能建立正确的三观,否则便会陷入认知的偏差。
耶稣解决了马大的疑惑后,接着面对玛利亚的信心困境。玛利亚也有同样的感慨:“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可见,她起初也未相信耶稣能使死人复活。当耶稣为此哭泣时,周围的人仅以为祂因深爱拉撒路而流露真情,却不知祂的泪水另有深意:为世人不认识祂而哭,为那些称祂为主却不信祂是生命之主而哭,为众人面对祂却不信祂的大能而哭,为那个时代人心的愚钝顽梗而哭,也为我们这些常犯罪却不悔改的人而哭……然而,又有多少人能体贴耶稣的心意?我们却常常在不信与小信中,惹动神的怒气。
当耶稣以大能使拉撒路从坟墓中复活时,所有信靠祂的人都彻底认识到:耶稣是掌管生命的主。祂既能使死人复活,祂自身也必能从死里复活。玛利亚亲历这一切后,不仅相信了耶稣的复活,更明白了其复活的真实意义。这使她在听闻耶稣预告自己将受死时,能抓住机会采取行动,再次得蒙耶稣的肯定与称赞。
玛利亚膏主的属灵深意
玛利亚两次膏主的行动,蕴含着丰富的信仰内涵。第一次,她膏抹耶稣的脚,此举既彰显了自身的卑微不配,也表达了向主悔改的诚心;第二次,她膏抹耶稣的头,这一转变表明她已然相信并理解了耶稣关于受难与复活的教导,洞悉了耶稣受死的真实意义。
从经文记载来看,马太和马可均未提及这位女子的姓名,唯有约翰明确其为玛利亚。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事件虽均发生在名为西门的人家里,但二者并非同一人:前者是法利赛人西门,后者则是患大麻风的西门。
当时,耶稣第三次预言自己将要受难,这也是祂最后一次提及此事。然而,门徒们对此全然不能相信,更无法理解——他们或许暗自思忖,若耶稣真的离世,自己追随的指望何在?是以,当耶稣宣告受难预言时,门徒们默然无应。唯独玛利亚,不仅清晰听见,更透彻领悟了耶稣话语的真谛。于是,她取出珍贵的香膏,再次膏主。
玛利亚的举动却未获门徒认同,反而招致责备,被指浪费香膏。首倡者是加略人犹大,其根源在于贪财——香膏直接用在耶稣身上,断绝了他从中渔利的可能。其他门徒亦纷纷附和,声称这价值三十两银子的香膏,若用来周济穷人会更有意义。犹大的借口恰恰彰显了罪的影响力,它总能轻易使人屈从。
对此,耶稣却极力称赞玛利亚的作为。祂的称赞暗含深意:门徒跟随耶稣日久,却未能领会祂的心意,也未能理解祂的教诲。事实上,行最大的善,根基在于爱耶稣。若不先爱耶稣、从祂那里领受恩典,一切所谓的善行都不过是虚空。爱人之前,必先爱神。玛利亚之所以蒙称赞,正因其听懂了耶稣的宣告——祂即将离世受难,祂的死是为罪人而死,为玛利亚而死,且祂必从死里复活,为一切信靠祂的人带来荣耀的盼望。因此,耶稣吩咐门徒,无论往何处传福音,都要述说玛利亚所做的这件事。
耶稣受难后,尼哥底母曾带着一百斤香膏来膏抹祂,但其行动已无法获得耶稣当面的夸奖,经文中也未曾记载“传福音时当纪念尼哥底母”的吩咐。显然,这并非香膏价值的差异所致——一百斤香膏的价值远胜一斤。
关键在于爱主的机会与奉献一切的心志。玛利亚在跟随主的过程中,不仅聆听主的话语,更能领悟其深意,进而积极行动,行在耶稣的心意之中。正因如此,她成为被万世纪念、流芳千古的姐妹,其事迹被代代传讲。
反观今日,我们同样在跟随主,每个主日在教会聆听祂的话语。只是,我们有多少时候能真正明白主的教导,行在祂的心意之中?又有多少时候能将最好的献给祂,为祂而活,蒙祂纪念?这无疑是值得每个基督徒对于信仰该有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