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传之十 (原创)
圣经人物传之十
真实悔改的税吏长:撒该
教会中既有真信徒,亦有假信徒,其根源在于众人最初信靠耶稣基督时,动机与目的各异,进而导致悔改有真有假,信仰根基出现偏差,信仰生命的建造也随之误入歧途。有人为求饱食,有人为求医病,有人为求赶鬼,有人为求见神迹,有人为求智慧,有人为求现世平安与世俗财富,甚至有人为求政治报复……总之,教会中始终混杂着形形色色的人。因此,教会始终行走在不断归正的道路上。而我们今日所讲的撒该,却是一位切实悔改的基督徒——他不仅心怀悔意与信心,更以行动践行改过,主也亲自宣告了他真实悔改并得以得救。
税吏长撒该的背景
撒该居住在耶利哥城。这座城是以色列人进入迦南时,唯一未经历争战,仅靠敬拜祷告便城墙塌陷而攻破的城池。当时,约书亚曾对耶利哥城发出咒诅:凡重建此城者,必丧长子与幼子。在十二支派分地时,耶利哥城被分给了便雅悯支派;以色列南北国分裂后,便雅悯支派与犹大支派一同归属于所罗门之子罗波安。亚哈在位期间,伯特利人希伊勒重修耶利哥城,立根基时丧了长子亚比兰,安门时丧了幼子西割,正如耶和华藉嫩的儿子约书亚所言。
自公元前70年罗马人征服并统治整个犹太地区后,因犹太人对信仰的坚决抗争,罗马帝国对犹太地区实行“一国两制”:允许犹太人保留自身公会体制与信仰自由,却剥夺其杀人的权柄——这也是主耶稣被大祭司与公会押至彼拉多面前受审并钉十字架的缘由。为维护统治,犹太地区的税收全由罗马帝国掌控。由于罗马与犹太人关系紧张,帝国常委派犹太人具体负责税收事务,撒该便是其中的税吏长,相当于如今的税务局长。
撒该的处境与内心渴望
从外界视角看,撒该手握罗马帝国赋予的权柄与地位,坐拥世俗财富,似乎一无所缺,但其身份实则十分尴尬。于罗马而言,撒该不过是可利用的工具:作为犹太人,他能在罗马帝国与本族之间调和关系,既确保税赋足额征收,又避免激起犹太人的愤怒,保障双方和平与政治稳定——这正是罗马人所期望的,至于他是否贪污、贪污多少,并非罗马人关注之事,恰如当今所说“只要政治正确,其余皆无关紧要”。
在犹太人眼中,撒该却是卖国贼、犹奸,是确凿无疑的罪人,甚至成为犹太极端分子奋锐党暗杀的目标。因此,尽管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撒该的生命却缺乏真正的平安。这份不安,一方面源于其尴尬的身份,另一方面源于他在钱财上对本族犹太人的盘剥——作为替罗马收税者,除法定数目外,他们还会巧立名目多取(路3:12-13)。正因如此,撒该对良心的控告与他人对其“罪人”身份的指责感受尤为强烈,他迫切渴望解决自身的困境,直到生命中遇见了耶稣。
我们每个人的良心都会对罪发出控告,只是有人敏感,有人刻意遗忘。这并非说凭自身的敏感就能得救,而是说对罪敏感的人,当福音显明罪的真相时,更易回应福音、认罪悔改。正如施洗约翰时代,人心早已预备等候先知的声音,这固然也是神施恩的结果。
撒该寻求主
撒该必定听闻过耶稣的身份与事迹,故而心中满有渴慕,迫切想亲眼得见耶稣的模样,验证人们所传述的是否真实。这份渴慕与冲动看似是出于自身的主动,实则源于圣灵的工作——若非如此,罪人怎会主动寻求耶稣,又怎会在主的呼召下即刻悔改?只是当时围在耶稣身边的人实在太多,撒该又因身材所限,根本无法望见耶稣。于是他提前赶到耶稣必经之地,即便要爬上树,也要亲眼得见耶稣。
撒该的举动,彰显出他为得见耶稣而全然放下自我,毫不在意自身的身份与形象。以撒该的身份地位而言,本该是众人求他,他若想见谁,只需开口,对方自会前来,他甚至可以对人颐指气使。更何况耶稣在世人眼中并无权势,若非恩典的推动,他怎会做出这般孩童般的举动?他爬到树上时,明知会招致众人的嘲笑与讥讽,却因得见耶稣的决心,全然放下一切面子,冲破环境的限制,想尽办法也要达成目标——在他看来,只要能见到耶稣,心灵便能得到满足。
现实中,许多人明知基督教的美好,知晓耶稣是救主,也明白自己的生命需要这位救主,却被环境、他人的看法、自身的面子、固有价值观等因素所困。缺乏真实的谦卑,这些便成了生命中的“巨人”,唯有靠着恩典的能力才能一一攻克。人若在生命中保留一丝一毫的自我,便只能认识一位宗教意义上的教主,而非生命的救主。这也是为何有些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即便履行了诸多宗教义务——如聚会、祷告、读经等,却仍过着失败、仿佛没有救主的生活,周围的人也无法从他们身上看到那位活的救主。究其根本,是他们的生命从未真正遇见这位活的救主,换言之,他们从未真正悔改,只是在假装悔改。
主洞悉人的内心,祂清楚分辨谁是真心寻求祂,谁仍困在自我中,未曾预备好接纳祂。因为主与忧伤痛悔的人同在,且必不轻看这样的心。正如那至高至上、永远长存(原文作“住在永远”)、名为圣者的宣告:“我住在至高至圣的所在,也与心灵痛悔、谦卑的人同居;要使谦卑人的灵苏醒,也使痛悔人的心苏醒。”
主对撒该的接纳
主耶稣望见撒该的举动,首次主动提出要到他家中去。此前,耶稣多是应他人之邀前往,而此次祂看见撒该生命的真实光景——他并非因好奇而观望,乃是真心寻求耶稣。由此可见,主耶稣对以心灵和诚实寻求祂的人从不拒绝,正如祂所应许:“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主耶稣降世,原是要住进人的心里,与人同在。
然而,许多人心中充斥着世俗的污秽与邪恶,根本没有容留耶稣的空间,正如圣殿曾因充斥买卖诡诈而沦为“贼窝”。因此,不少人未能遇见主、被主接纳,皆因他们的生命未曾预备好迎接主,主自然也不会与这样的人同在。当撒该听闻主的应许,立刻满心欢喜——他心中所求的竟得以成就,所有的忧虑与重担尽被挪去,内心被平安喜乐充满。
主耶稣拯救我们,首要便是除去罪的重担,使我们在基督里得享完全的自由释放,不再被罪捆绑辖制。若有人归信耶稣后仍愁眉不展、满心忧虑,定是未曾真正被主得着。主接纳撒该的举动,必然引来仇敌的攻击与控告:“祂竟到罪人家中住宿。”这控告的潜台词是,耶稣不应亲近撒该这样的人,否则会沾染污秽、败坏名声,甚至违背律法;而撒该这般罪人不配得恩典,理应坠入地狱,其悔改的真实性也遭质疑。实则,这些控告者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耶稣的行事,在固有的“理所当然”中指责他人“不守规矩”。
许多人对耶稣的认知局限于世俗标准,仅将祂视为宗教教主或历史伟人,即便来到主面前,也不知祂是谁。正如撒种的比喻所言,有人听了道却因根基不深,遇患难便立刻跌倒。可喜的是,撒该的悔改是真实的——他未曾因外界攻击而退缩,反而当众认罪悔改,彰显出非凡的勇气。这正是恩典的大能:使人胜过肉体的私欲与羞耻,敢于在光中暴露罪孽。撒该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他的言行堪称真实悔改的典范:不仅悔,更有改,且甘心舍己跟随主。
撒该的悔改完全遵照神的旨意——律法规定亏欠他人需偿还四倍。他未曾按自己的意思保留钱财,哪怕只赔一倍或三倍,因真实的悔改从不给自己留余地,而是将一切全然交托给主。反观虚假的悔改,往往一边声称悔改,一边为自己留退路,即便失败仍可回头,这样的悔改绝不会蒙主悦纳,也无法真正遇见主。
如今,不少自称为基督徒的人,悔而不改、知罪不认罪,有信心却无行为,口称主名却仍活在罪中。有些人虽悔改,却不肯为主舍己:他们可为衣食住行挥霍钱财,对耶稣与教会却吝啬至极,不仅不积极奉献,甚至窃取当纳的十分之一。教会中出现这样的“贼”并不稀奇,正如耶稣的十二使徒中也有加略人犹大。从撒该的行动中可见,真正的舍己是不再依靠钱财与自己,单单信靠救主耶稣。试想,撒该散尽家财后,既不能再用诡诈取利,又能否习惯从锦衣玉食到布衣素食的转变?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历史上有两位著名传道人的例子,见证了归主后的舍己:1926年,英国的钟马田已成为皇家医学会会员,与妻子年入三万英镑,却为侍奉主只支取二百二十镑年薪,放弃了医学界的大好前程。当报纸大肆报道时,他却说自己毫无损失——比起基督的舍命,即便献上一切也不足为报。1927年,中国的宋尚节在美国学成化学博士,拒绝了北京大学的教授邀请,在回国途中将象征学位的证书与金钥匙抛入太平洋,立志一生为主而活。若我们缺乏舍己之心,便休想指望灵魂得救、教会复兴。主既为我们舍命,我们又为主舍了什么?
撒该的得救
撒该能够悔改得救,并非因他有值得耶稣看重之处,而是出于神永恒的预定——他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更是神主权救赎的彰显。耶利哥城众人之中,耶稣唯独进入撒该的家,这正是神的旨意与圣灵的带领,使救恩临到他和他的家。
耶稣降世的目的,原是拯救罪人。围绕在祂身边的人不计其数,却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罪人、向主认罪悔改,反倒个个自认义人、未曾犯罪。唯独撒该毫无顾忌地承认自己的罪人身分,蒙基督悦纳,得着救赎。
福音与救恩对众人皆是公平的,耶稣从不偏待人。那些不愿认罪悔改,反倒讥讽真实悔改之人的,被定罪受审判乃是应当。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世间,不仅要进入罪人的家,更要进入人的生命。我们是否是遇见耶稣的人?是否是悔改认罪、预备自己等候耶稣在生命中做主掌权的人?是否是为耶稣舍己、放弃世俗追求、一心为主而活的人?主耶稣正在等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