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传之四 (原创)
圣经人物传之四
隐藏的侍奉者:俄巴底
“身在曹营心在汉”,讲述的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谋士徐庶的故事。徐庶本为刘备麾下谋士,颇具才能与谋略,曾助力刘备击败曹操,打赢数场战役。曹操得知刘备有徐庶这般贤才辅佐,便想方设法欲将其招揽至麾下,然徐庶始终不愿为曹操效力。后来,有人向曹操进言: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若将其母亲接到曹营,徐庶必定会前来。曹操依计行事,徐庶闻讯,只得辞别刘备,前往曹营。离别之际,刘备垂泪道:“先生此番离去,我再到何处能寻得如先生这般的谋士呢?”徐庶答道:“我虽身在曹营,心却始终向着刘皇叔。”
而我们今日所要谈及的这位基督徒——俄巴底,即便身处最险恶的环境,仍坚守对神的虔诚与敬畏,其信念之坚定,胜过我们多数基督徒。反观当下,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然优渥,却有不少基督徒因此妥协真理、任意犯罪堕落,甚至弃绝主耶稣,最终丧失生命,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俄巴底的信仰传承
俄巴底身为北国以色列王亚哈的家宰(即宫廷事务总管),其任职缘由容后再述。我们首先关注其信仰特质:神见证他“甚是敬畏耶和华”,而他本人亦向以利亚证实,自己“自幼便敬畏耶和华”。由此两方面,可窥见俄巴底信仰传承的脉络与信仰实践的历程——神的启示揭示了他的信仰生活,他的自述则展现了信仰生命的发轫。
俄巴底的敬畏之心,必然源自家庭的熏陶。他的父母想必是敬畏耶和华的虔诚之人,或许是先知,或许是先知的门徒。无论身份如何,他们以坚定的信仰为根基,不仅向俄巴底传授宗教礼仪的规范,更注重内在属灵生命的传递。这种浸润式的养育,为俄巴底奠定了坚实的信仰根基,使他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中始终未偏离神的道,直至获得耶和华的称许。这表明他的信仰并非停留在意念层面,更在实际行动中彰显出美好的见证,正如圣经所启示的那般,他既有称义的信心,亦有称义之后的善行。可以想见,父母对他最常的叮咛或许便是:“俄巴底啊,务要敬畏耶和华,始终敬畏耶和华!”敬畏耶和华,遂成为俄巴底一生最重要的侍奉准则。
所谓敬畏,意味着无论境遇如何,始终不停止对神的敬拜,在万事中尊神为大,不轻易冒犯耶和华。诚然,我们无法确保以神的道教养儿女便能全然如愿,但神的恩典足以塑造任何生命成为合他心意的器皿。如撒母耳、提摩太,皆在幼年便存敬畏耶和华的心志,最终被神使用,成就了非凡的侍奉。
事实上,父母对神的态度往往深刻影响着子女对神的认知。俗语有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尽管我们无法决定教养的最终结果,却绝不能推卸教养的责任。犹大王国的历史中,论及行善的君王时,常提及他们母亲的身份,这正见证了虔诚敬畏神的母亲对子女生命的深远影响。故有人言:“世界实则在被女性塑造与引领。”女性未竟的愿景与理想,常通过子女得以间接实现。
由此观之,我们当省察自身所承接的信仰传承与生命牧养,更当深思以怎样的信仰生命传递给他人。愿我们如保罗教导提摩太那般:“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听见我所教训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
俄巴底在危机重重中的侍奉
俄巴底在王宫的侍奉,与约瑟、但以理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埃及法老与尼布甲尼撒对约瑟、但以理极为倚重,而以色列王亚哈却是被邪恶王后耶洗别操控的傀儡,且甘受其摆布。或许出于政治考量,或许耶洗别推行的偶像崇拜恰好迎合了亚哈自身的悖逆之心,他不仅纵容耶洗别大肆迫害耶和华的先知,还在国中供养了耶洗别所信的四百五十名巴力先知,以及自己扶持的四百名亚舍拉先知。当时的以色列,偶像庙宇遍布,拜偶像的仪式泛滥成灾。在这样的环境中,俄巴底作为一个“甚是敬畏耶和华”的人,竟能被亚哈提拔至高位,且始终保守初心,未沾染世俗、未得罪神,其坚守令人深思。
他的持守,或许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俄巴底具备出众的精明与才干,如同约瑟般拥有无可替代的管理能力,使亚哈不得不倚重他,且未对其信仰施加强硬逼迫;二是神的特别保守——敬畏耶和华的人,必蒙神护佑脱离试探与凶恶。试想,面对亚哈这般任意妄为的君王,无人能轻易违抗其命令。他为夺取拿伯的葡萄园,不惜动用王权施暴杀人,毫无愧疚,直至以利亚揭露其罪恶、宣告审判时,才显露出悔改之意。正如亚兰元帅乃缦,虽位高权重,却也曾因亚兰王的要求,在临门庙屈身拜偶像——连如此身份者都难以完全抗拒权势压力,何况俄巴底?可见,若非神的奇妙保守,他恐怕早已陷入罪的网罗。我们未曾见俄巴底故意得罪神的明证,这并非否定他作为罪人的本相,而是彰显他在巨大试探与压力下,未犯明显的、可羞耻的、被人控告的罪过。
回望中国教会的历程:1949年前曾经历复兴,之后遭遇逼迫与冲击,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又迎来新的复兴。然而,许多教会因固守传统,未能在教会建造与真理追求上持续更新成长,尤其在农村教会中,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年轻人离开,信徒缺乏实际的牧养与教导,滋生了诸多迷信色彩的信仰。信徒犯罪无人管教,即便有传道人前来讲道,也因地域限制难以兼顾每个聚会点,只能将信徒交予不懂真理、缺乏教导能力之人照管。传道人往往每月仅来主持一次圣餐,既无法了解信徒的生命状况与实际生活,收完奉献便匆匆离去,难以真正治理教会、改变信徒生命。如此“散养”状态下,充斥着未悔改的假信徒,他们的罪行触目惊心却无人理会,反而自欺欺人地以为能进天堂,这无疑败坏了基督的名、亏损了神的荣耀。
城市教会亦面临世俗化的挑战:许多基督徒失去了纯一爱主的心,总想兼顾信仰与世俗,缺乏使命感、爱真理的心与为主受苦的心志,对耶和华神的敬畏日渐淡薄。教会所显明的信仰,常给人“不冷不热”之感,信徒与非信徒的生命几乎毫无分别。我们今日虽未像俄巴底时代那样,因拜偶像而面临性命之忧,却身处一个充满“看不见的偶像”的时代。真正的基督徒应当意识到,我们面临的危机或许比俄巴底时代更为严峻——因为主耶稣再来的日子渐近,这世界的罪恶必愈发猖狂(提后3:1-7),信徒将遭遇更多、更大的信仰挑战。
因此,反思俄巴底的侍奉,我们更应警醒自身的侍奉使命:当存充足的信心,以虔诚敬畏之心面对神。真正的敬畏,是真信仰的见证;当人不再敬畏神,生活便会陷入任意妄为、毫无约束的境地。若有人如此行,却自称基督徒,那他必定是假信徒。
俄巴底与以利亚侍奉之对照
以利亚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荣耀之光照耀天际,神的儿女提及他时,无不津津乐道、满怀信心,其名直至主再来仍被铭记;俄巴底则似夜空流星,转瞬即逝,虽鲜为人知,却在永恒中与神相伴。然在神眼中,二者皆完成了各自的侍奉:以利亚行无数神迹,勇敢斥责亚哈之罪,击杀巴力的四百五十位先知,亦曾经历失败与逃亡,最终膏立以利沙接续使命……
俄巴底一生最显著的事迹,是在耶洗别追杀耶和华先知之际,冒生命危险隐藏并供养了一百位耶和华的先知。即便身处危局,他所念仍是保护神的仆人,而非自身安危。须知,危难时刻若只顾己身、罔顾他人,实乃堕落罪人的本能反应,绝非基督徒应有的生命见证。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邮轮沉没之际,有人攀附船体碎片,有人在水中挣扎。一位基督徒见他人无力挣扎,问道:“朋友,你是基督徒吗?”对方答非,基督徒便将自己的木板相让。当被问及缘由,他回应:“基督已为我舍命,我亦当为朋友舍命。你是主带给我的朋友,愿你悔改归主。”言罢,他被海水吞噬,而受助者最终获救,并果真悔改归向神。由此可见,危机中的善行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彰显生命的真实。
以利亚与俄巴底的侍奉,分属不同领域:一者公开显扬,大有信心与能力;一者隐秘无声,看似谨慎甚至略带畏惧。当以利亚命俄巴底转告亚哈自己愿意见他时,俄巴底直言:若以利亚食言,便是置自己于死地。他向以利亚陈明,自己隐藏先知之事从未被亚哈知晓,一旦暴露,必遭亚哈与耶洗别杀害。这看似是对死亡的畏惧,实则是对自身侍奉的清醒认知——以利亚蒙召行公开的侍奉,而他蒙神保守,当行隐秘的侍奉。若非神明确呼召他如以利亚般公开见证或为主殉道,他便应在本位上忠心,不越界行神未吩咐之事。
俄巴底三次向以利亚提及“他必杀我”,实则是在确认以利亚见亚哈的决心。对他而言,无论消息真假,一旦公开身份,皆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但耶和华并未引导他效法以利亚的公开侍奉,而是命他继续隐秘的使命。
俄巴底的侍奉,充满智慧与警醒。即便遇见梦寐以求的先知以利亚——这位同路中大有能力的弟兄,足以让多年孤单侍奉的他倍感安慰,他也未因激动而血气上涌、冲动行事。他始终依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回应以利亚,反复确认约定,未曾因灵里的松懈偏离真理。其侍奉之道,恰如经上所言“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反观今日,不少基督徒遇见有名望或有能力的牧者,便心生盲从,视其为全然圣洁、深爱主的典范,甚至近乎崇拜。殊不知,越是知名与有能的牧者,若陷入罪中,所带来的毁坏也更为巨大。这并非否定神的仆人,而是提醒我们:看待他人需持守中道,对不熟悉的人当存一分警醒。神安置在我们身边的牧者,往往更适合我们,也更值得我们尊敬与顺服。
纵观历代,神的仆人各有托付:既有约瑟、但以理在政治领域公开侍奉,亦有俄巴底这般隐秘事主;既有以利亚如烈火般直面罪恶,亦有俄巴底这般谨守本位。无论何种形式,他们都忠于神的呼召——以利亚被称为“烈火的先知”,俄巴底被称为“甚是敬畏耶和华的人”。可见,侍奉的关键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在所处环境中侍奉”。无论是公开为人所知的见证,还是隐秘无人察觉的付出,最核心的是存敬畏耶和华的心。如此心志,无论侍奉大小、是否轰轰烈烈,哪怕仅做一件默默无闻的小事,都必蒙神喜悦与称赞。
那么,你正在教会中或教会外,以何种方式在侍奉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