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人物传之五 (原创)
圣经人物传之五
贪财的门徒:基哈西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提及最贪污腐败之人,和珅往往是绕不开的典型。他身居宰相高位,权倾朝野,连乾隆皇帝都对其颇为倚重。这使得许多人为求升官、谋私利,纷纷向他行贿,最终让他积累的财富远超皇室。嘉庆皇帝掌权后,以十二大罪状将和珅治罪抄家,从其家中抄出的白银高达八亿两——要知道,当时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仅为七千万两。故而民间流传着“和珅一倒,嘉庆吃饱”的谚语。
人们提及贪官时,往往咬牙切齿,却鲜少察觉,每个人内心深处或许都潜藏着贪念,只是缺乏将其付诸行动的机会。贪念是人类共通的弱点,无人能宣称自己全然免疫,唯有祈求主保守我们远离这般试探与陷阱。
今天我们要谈及的基哈西,既无高官厚禄,也不掌管巨额财物,却因贪念作祟,擅自收受他人财物,最终遭神咒诅,染上大麻风,且这咒诅延及后裔,直至永远。对于侍奉并跟随主耶稣的我们而言,这无疑是深刻的警示:贪财不仅会摧毁整个侍奉,更会使人落入神的咒诅,何其可悲。愿这个故事能成为我们奔走天路时,竭力规避的陷阱。
基哈西对以利沙的跟随与服侍
基哈西是先知以利沙的门徒,在众多先知门徒中,因能近身服侍以利沙,甚至可吩咐他人做事,其身份略高于同辈。他得以亲近以利沙,或许是因在众人中格外出众,兼具殷勤与精明;亦或是以利沙看中他的潜质,认为其可接续自己的侍奉,故而将他留在身边,让他在顺服中学习侍奉之道。对基哈西而言,这既是恩宠——不配得的恩典临到,也是责任——要延续属灵的传承,引导以色列人更深认识并侍奉神。由此不禁引人思索:在教会中,是谁在引导你?谁是你生命中的“以利沙”?
当年以利亚拣选以利沙接续自己时,以利沙被形容为“递茶到以利亚手中的人”,足见二人关系亲密无间,远超常人。这正如耶稣基督的十二门徒,与其他七十人相比更为亲近;而在十二使徒中,彼得、约翰、雅各又比其余九人关系更密。当然,耶稣这般安排并非为了划分阶级,而是为了建立门徒倍增的模式——以一对三,三对九,如此一来,耶稣便能腾出时间投身更多侍奉,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总之,基哈西受到以利沙的特别抬举与看重,接受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本有望成为一名有名且大能的先知。在书念妇人之子离世的事件中,基哈西便曾代表以利沙行使特别的权柄。
书念妇人多年未育,夫妇二人接待并服侍以利沙时,是基哈西将书念妇人的需求告知了以利沙,使得她蒙神特别赐下一个儿子。然而,这个孩子后来因突发疾病夭折。当书念妇人前来祈求以利沙时,基哈西曾加以拦阻,他误以为书念妇人对以利沙有别样的企图,只因她上前便抱住了以利沙的腿。
书念妇人向以利沙哭诉儿子离世的悲痛时,以利沙当即吩咐基哈西拿着自己的杖,与书念妇人一同前去,只需将杖放在孩子脸上即可。同时,以利沙叮嘱基哈西在路上不可问候他人,意在让他抓紧时间。但书念妇人坚决不肯离开以利沙,基哈西只好独自拿着以利沙的杖先行,试图使孩子从死里复活。结果,基哈西虽遵行了以利沙的吩咐,孩子却并未苏醒。
这本该是基哈西亲身经历神大能运行的神迹时刻,却未能见到预期的效果。或许是基哈西在路上耽误了时间,或许是书念妇人的信心不足,又或许是神有意要借着以利沙亲自使孩子复活。具体缘由我们无从知晓,只知道基哈西的这次侍奉,以持先知之杖却未能让孩子复活而告终。这对基哈西而言,是否是一次信心的打击?甚至,这是否为他日后在侍奉途中心生贪念、改变初心埋下了伏笔?
基哈西的贪念
众门徒跟随以利沙度日,时常面临缺吃少住的困境,既无接触钱财的机缘,更无巨额财富诱发贪念。然而,一位前来寻求医治的乃缦元帅,却为他们——尤其是基哈西——带来了这样的试探。
乃缦元帅因家中小使女所传的福音信息,携银十他连得、金六千舍客勒及衣裳十套,前来求以利沙医治他的大麻风,最终得以完全痊愈。可想而知,他心中满怀感激,执意要将所带财物悉数赠予以利沙作为报答。对乃缦而言,这点财物不足挂齿,其心意亦无比真挚,故而再三恳求。在他看来,以利沙定会收下这份正当的馈赠,毕竟鲜有人能拒绝送到手边的财物,何况这并非不义之财。
此情此景,对所有侍奉神的人而言,无疑是极大的试探。以利沙与众门徒正处于艰难时世,按当时的生活境况,他们确实需要这些财物。若不够警醒,许多人或许会认为:“感谢主!这是神的供应。”于是不加思索地收下,甚至觉得困境中的所需皆为神的预备,顺境便感恩,逆境则怨怼。但实则,艰难的日子最能试炼人心:它要么使人更坚韧、更爱主,要么使人丧失信心、选择妥协。以利沙显然属于前者,基哈西却沦为后者。
以利沙本可找到诸多理由收下礼物,但若如此,他必丧失侍奉的能力,渐渐与常人无异,更不会有后来诸多神迹奇事的成就。这也解释了为何许多曾被神大大使用的仆人,在艰难困苦中能坚守对神的忠诚,一旦身处优渥环境、物质丰裕,反而失去了力量。并非说享受物质丰裕是罪过,而是对财物的轻忽,极易使侍奉神的人陷入贪财的网罗,最终毁掉自己的侍奉。正因如此,彼得在提及长老的资格时特别提醒:“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彼前5:2》)可见,无论何时,侍奉的动机必须纯正,若被外物取代,侍奉必软弱无力。
教会历史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教皇邀请“天使博士”托马斯·阿奎那参观罗马仓库中的金银珠宝,感叹道:“看啊,彼得当年说‘金银我都没有’的日子已然过去。”阿奎那则回应:“诚然,但彼得奉主名使瘫子行走的日子,也一同逝去了。”
以利沙深知,医治的大能全然出于神的恩典,人不过是神手中的工具,因此毫无理由接受馈赠、窃取神的荣耀,何况神并未指示他收取乃缦的财物。但基哈西却不这么想,他目睹乃缦带来的财物,心中贪念难抑,只是碍于以利沙的面不敢造次。待乃缦离去后,他便半路追上,编造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声称并非自己所需,而是归来的人有需,且是奉师傅之命而来——向乃缦索要财物。他本只想取少许,却因乃缦的再三劝说,多收了许多。
基哈西为何会如此行事?或许是因跟随以利沙作先知门徒的日子太过艰难:缺吃少穿,居所难觅,更残酷的是,侍奉神不仅无法养家糊口,甚至要借债度日。即便是在得着以利亚加倍之灵的以利沙身边,也发生过先知死后家人因无力偿债而需卖儿鬻女的事。
正因如此,主耶稣呼召门徒时曾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灵魂”),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4-26》)
二十世纪被希特勒绞死的神学家朋霍费尔(亦译潘霍华),在其《做门徒的代价》一书中写道:耶稣呼召门徒跟随祂,实则是呼召他们舍命——为主、为真理、为神的国度、为宝贵的恩典而死。因为不以生命为代价的信仰,根本不值得信靠。这意味着,信仰的历程本就是一条受苦付代价的道路,若未深思熟虑、做好准备,便不应轻易踏上。
这条道路上,既有看似成功荣耀的人生,也有看似凄苦黯淡的境遇。《希伯来书》11章对此有清晰的描述:“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释放”原文作“赎”),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
前一种人生看似成功,后一种看似失败,但在基督里,它们同样被纪念,只因这些人在信心中持守真道,未曾因环境与试探而妥协跌倒。当基哈西的贪念萌生,罪便随之而来:他既欺骗乃缦,又欺瞒以利沙,更欺骗自己,以为自己所行的谁也不知道。人犯罪后若不肯悔改,往往会用新的罪去掩盖旧的罪,最终陷入罪的网罗,被其捆绑。然而,鉴察人心肺腑的神无法被欺骗,更不会容忍罪恶,祂必将人的罪显明——要么使人悔改,要么等候审判。
基哈西贪财之恶果
基哈西藏匿财物后到以利沙面前时,以利沙对其所为早已了然,却仍问他去向——此举意在让基哈西自行承认暗中收受财物之事,给予其悔改之机。然而,基哈西放弃了这一机会,选择继续犯罪,隐瞒所行一切并持续欺骗以利沙。见状,以利沙只得宣告神的旨意:此刻并非贪图安逸之时,乃当为神竭力做工之际;因贪财而不悔改,乃缦的大麻风必沾染基哈西及其后裔,直到永远——这是何等严厉的咒诅。由此可见,犯罪必担其果,任何侥幸与妄想皆属徒劳。
圣经中记载了诸多因贪财而结局凄惨的事例:亚干因贪财祸及全家;巴兰因贪财丧失先知职分,最终遭杀戮;犹大因贪财,最终自缢身亡……这样的名单,自历史延续至今,直至主再来之日。愿你我皆不致列入其中。
对贪财的理解应是:财富本身并非问题,“贪”才是症结。不可认为富人比穷人更易滋生贪婪,在神看来,所有人皆有贪财之虞,因神所审视的是质的问题,而非量的差异。换言之,穷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一块钱,与富人以不正当手段敛财一千万,本质毫无二致,不存在谁比谁更贪婪。人的贪心,往往源于对神的不信——不满足于神的供应,执意追求私欲所好,并任情欲支配钱财。因此,贪心的本质是为满足私欲,以犯罪手段获取本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反之,穷人以正当方式得财,即便微薄亦是合理;富人以正当方式获利,纵使千万亦无可厚非。关键从不在于数量多寡,而在于获取方式是否正当。
因人类的堕落,每个人都潜藏着贪财的可能,只不过许多时候是因缺乏机会与可贪之财而未显露。面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贪腐现象,我们在谴责之余,更应警醒:自身亦是罪人,同样存有贪心。若有朝一日身处高位,未必能胜过诱惑,甚至可能比当下所见的贪官更甚。因此,面对对钱财的贪恋,任何人都不应自傲,因这一罪性对穷人与富人而言并无分别。圣经中记载了一则关于钱财的祷告,或许万人之中仅有一人会如此祈求:“我求你两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赐给我:求你使虚假和谎言远离我;使我也不贫穷也不富足,赐给我需用的饮食。恐怕我饱足不认你,说:‘耶和华是谁呢?’又恐怕我贫穷就偷窃,以致亵渎我神的名。”(《箴言》30:7-9)我们当凭着信心,全然信靠神对生命的供应——在需要时祈求并感恩,在私欲萌发时竭力抗争。
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中,明确警戒所有基督徒应持守的金钱观:“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书》6:6-10)
若基督不能成为生命的满足,人便会永远在贪心的路上徘徊。内心的空洞如欲壑难填,唯有神亲自住进心中才能填满。私欲一旦发动便不会止息,人心会因此变得全然黑暗,不分善恶,为钱财任意妄为,毫无原则可言。而人一旦被愁苦彻底掌控,便再无救赎之望。真正归属基督的人,绝不会被这种网罗所困,反而会依靠基督的恩典胜过一切邪情私欲;唯有假信徒,一旦遭遇贪财的诱惑,便会跌倒不起。
我们的主耶稣深知门徒在世上所需面对的生活需求,因此在应许中既鼓励门徒凭信心依靠祂,也让我们明白:养活万物的神,必确保属祂的儿女在生命与生活上的所需,供应永不缺乏。是主保守我们的生命拥有真正的平安,而非不定的钱财所能给予。
耶稣教导门徒:“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马太福音》6:31-33)这教导指引我们,当以充足的信心与盼望面对当下生活,而非纠结于尚未到来的日子。下一刻、明天乃至将来如何,皆在神的手中。无论祂赐下怎样的日子与生活——或富足,或贫穷——我们都应怀着感恩领受,而非以不满与抱怨相待。因神是我们的天父,绝不会在我们遭遇苦难挣扎时置之不理,反而会将最好的赐下。祂既已将宝贵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又怎会不供应我们生命所需呢?
那么,我们究竟是怀着满足的信心与盼望,还是带着各样愁苦,去面对每日的生活与侍奉呢?